为促进学校通识课程建设质量再上新台阶,教务部于本年度精心策划并正式启动首批10门通识示范课的建设,期望借由这批高质量示范性通识课的成功打造,全力营造出浓厚且积极向上的通识教育文化氛围,并通过示范课程的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全校通识课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2 月 11 日,生命科学学院袁晓君老师主讲的通识示范公开课“植物与人类文明”在宝山校区 BJ303 教室开讲,吸引了来自材料学院、管理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多个学院教师的踊跃报名并观摩学习。此次公开课是学校教育大会期间推出的第二门公开课,也是针对通识课程建设深入开展研讨交流所进行的一次极具价值的探索实践。

“植物与人类文明”介绍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植物,让学生系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演化驯化历史,以及传播历程;课程积极打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从多维度审视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交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学会自己发现和探索植物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体会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此次公开课的主题为“灿烂东方的黄金——水稻”,袁晓君老师从日常食用的大米切入,借助图文并茂的展示形式,深入地为大家介绍了水稻的 “前世”,涵盖其分类、结构以及起源等多方面知识。在随后的师生问答互动环节中,水稻与中华文明那深厚悠长的历史渊源以及彼此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如一幅画卷在课堂上缓缓展开,让同学们沉浸其中,深刻领略到水稻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公开课的第二部分,袁晓君老师通过“绿色革命和杂交水稻”入手,运用图片、视频和板书,将专业知识与生动故事结合,讲述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时的艰辛探索,使同学们对水稻的 “今生” 以及农业科学家们矢志不渝的不懈追求有了全新且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也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崇尚科学、尊重农业科研成果的种子,为校园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