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校通识课程建设质量再上新台阶,教务部于本年度精心策划并正式启动首批10门通识示范课的建设,期望借由这批高质量示范性通识课的成功打造,全力营造出浓厚且积极向上的通识教育文化氛围,并通过示范课程的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全校通识课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月8日,音乐学院纪晔晔老师主讲的通识示范公开课“时代音画”在宝山校区音乐学院W216教室开讲,吸引了来自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电影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等多个学院师生的踊跃报名并观摩学习。

“时代音画”围绕上海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的目标,以音画为媒介,扣住时代进程中的中国主题,激起家国情怀,以多种形式实现 “怡情·启智·育德”三位一体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将音乐厅变为课堂,音乐、美术、电影、文学等多学科教师联袂讲解,学科交融,实时互动;将讲授历史与演绎作品相结合、情感体验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美育与德育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引导青年大学生从代表着时代号角的艺术作品中,了解时代的变迁,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实现政治认同、文化自信,以美育人。
此次公开课主题为“西方乐器之王钢琴: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纪晔晔老师以钢琴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乐器的文化传承以及中西音乐的交融,不仅着眼于民族音乐的创新,还对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生动呈现出钢琴作为讲述中国故事重要载体的独特价值。




课堂上,纪晔晔老师播放了古钢琴音色视频,并展示了古钢琴图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到古钢琴的独特魅力,通过具体曲目体会到中西文化融合的美妙之处。音乐学院学生现场演奏的经典曲目《牧童短笛》,更是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到西洋作曲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相互交融、碰撞所产生的奇妙效果。


公开课的第二部分,音乐学院的徐榕野老师引领同学们一同揭开了民族乐器琵琶的历史帷幕,讲解过程中还邀请了音乐学院的学生分别用钢琴和琵琶演绎经典曲目《夕阳箫鼓》。当钢琴的灵动音符与琵琶的清脆弦音交织在一起,两种乐器的交融碰撞,让学生们更为深切地领略到中西文化各自的独特魅力与奇妙交融之处。一首现场钢琴独奏《平湖秋月》更是将课程气氛推向高潮,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钢琴这件西方乐器在诠释中国传统音乐时所蕴含的深厚潜力。那细腻的音色、灵动的节奏,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温婉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家对中西音乐的融合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 。




本次课堂内容生动丰富,采用了现场演奏、互动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音乐之美,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中西音乐交融的兴趣,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音乐的多元魅力与文化使命,为通识教育的创新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