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激发教师勇毅担当积极作为,激发青年学子在教育强国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和责任,2月24日下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在宝山校区东区2号楼208会议室接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25名来访教师,一起交流分享课程思政建设心得。
本次活动由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中国石油大学教育发展中心,上海大学名师工作室、学院分中心代表等参与交流。

互动一开始,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为来访的老师们播放了微电影《点亮》和成果视频。她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同行们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自2014年首开“大国方略”课程以来,上海大学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一直在持续开拓创新,接连获评3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各类比赛奖项等。迄今,我们仍然保持“归零心态”,持续干、努力干,以积极态度打造大思政课品牌,“心无旁骛”做好“有颜值有言值”的思政选修课,打造12344上海大学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建设是贯通全学段的,我们要继续深入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用心悟”与“真认同”。近期,上海大学将持续推进点面结合的国家级-市级-校级-院级示范课程建设,推出一批又一批名师优课,点亮更多课堂,通过“一师一课一大纲一案例”,落实门门、课课和人人建好课程思政。
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中心负责人刘见礼教授,校级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美术学院桑茂林副教授先后作交流发言。刘见礼阐述理学院依托全国党建标杆学院平台和课程思政分中心建设平台等,激发老师们提高站位,在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上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做法。他提到,理学院在党建引领下系统谋划,积极响应“一师一课一大纲一案例”行动方案,通过“老中新”教师队伍结合充分发挥“传帮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桑茂林副教授回顾工作室成长历程,着重谈及社会实践与美育课程相融合碰撞出的“火花”。他指出,未来将持续探索更多创新性成果,深入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美育浸润活动,凝练更多成果,更好地担当起教学名师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与教育实践有机融合中的职责和使命。

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戴朝晖和杨小明分别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戴朝晖副教授介绍外国语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取得的成效。他们在这几年里,积极开设多次公开课,将《理解当代中国》教材内容有机融入英语、日语和法语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他还强调了教材与科研的相互融合。杨小明教授则结合上海大学钱伟长老校长的“体育情缘”,深情讲述了钱老的爱国与拼搏、热爱与坚持、自信与自强、无畏与无私以及坚韧与坚毅的体育精神特质融入教学的一个个生动故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杨雪、教学院长迟娟分享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情况。杨雪指出,外国语学院与理学院在公共基础课程上存在相通之处,因此成立了跨学院合作分中心,期待此次会议交流能为课程思政分中心建设提供有益借鉴。迟娟描述了外国语学院从教师团队、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强调作为语言教师肩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她指出,学院鼓励老师以赛促教,并融合学科故事、行业楷模等元素打造特色课程同时,通过产出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实践应用达成价值引领目标。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吴晶晶就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模式展开分享,希望能够将课题研究融入课程,进一步激发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真正的育人目标。

中国石油大学教育发展中心党委书记马国刚分享了继续教育领域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形成的丰硕成果。中国石油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采取全专业推进、全课程融入、全过程管理、全方位保障策略。自2021年起,学校制定“建设继续教育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计划,鼓励老师参与教材编写和网络课程录制,带动新课程开发。学校注重结合石油行业的特色和优势,将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行业情怀和责任感。同时,中国石油大学一直重视国际项目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确保学生在校思政教育不断线。

与会教师还就人工智能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挑战展开讨论。
会后,老师们一同参观了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

老师们还一起游览了上海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的室外展示区域,实地徜徉在传统与现代结合、凝聚历史厚重感与艺术冲击力的溯园整体建筑群,感悟红色学府的历史文化底蕴。顾老师亲自担任了上大溯园游园向导。

与会教师表示,本次来访交流学习收获颇多。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持续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的思政设计,找准育人角度,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撰稿:郭晶莹 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