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上海大学教务部特别邀请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为上海大学全校教师带来主题为“从教育原点对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思考”的报告。本次报告由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与教务部建设处处长杨昕昕主持。报告吸引了全校多个部门和学院的领导,以及200多位对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怀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参与。

在专题报告环节,吴飞教授从人工智能的起源讲起,回溯 1955年 “人工智能” 这一概念首次诞生的历史时刻,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谈及当下,吴飞教授特别指出,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极具前瞻性与战略性。这份规划明确提出了六项重要任务,强调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深远变革 。
紧接着,吴飞教授聚焦教育领域,阐述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他介绍了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 计划”),对计算机“101 计划”核心课程《人工智能引论》的知识点脉络、数字形态新教材建设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为教师们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谈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时,吴飞教授分享了SORA、DeepSeek 等前沿模型,并介绍了浙江大学研发的多个智海系列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将深度学习与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最后,吴飞教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学校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和实训范式。在教育部101计划核心课程《人工智能引论》的基础上,浙江大学推出了面向理工农医类、社会科学类和人文艺术类学生的 “人工智能基础” 系列通识课程,出版配套教材,开展师资培训。此外,浙江大学还发布了《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和《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打造教育领域智能体广场和大模型训练场,搭建低代码开发平台和智能服务门户,并建设AI+X微专业,推动跨学科融合发展。
在交流互动环节,氛围热烈,与会教师们围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产生的困惑,提出覆盖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各类问题。吴飞教授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全面、细致的解答,为与会教师拨开迷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本次活动不仅加深了上海大学教师对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理解,还为他们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展望未来,上海大学教务部将持续发力,继续组织开展高质量讲座,邀请更多行业专家与一线教师分享经验与见解,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