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课堂│上海大学举办2025年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进会

创建时间:  2025/11/06  曹园园   浏览次数:   返回

2025年11月4日,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进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办。会议主题为“示范中心搭台、名师优课创新、新质学科赋能,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课堂”。会议由上海大学教务部、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主办。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代表,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校教师(嘉兴大学、铜仁学院)、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代表(上海师范大学、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杉达学院教务处领导),学校部处代表,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团队,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负责人等近90人与会,共谋发展新篇。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上海市教科院德育院党支部书记宗爱东,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和华东师范大学周立旻,华东师范大学赵勇教授,复旦大学杨宏雨教授,同济大学周征宇、黄世泽副教授和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王海燕老师等与会。教务部副部长、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顾晓英主持会议。

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代表学校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于校长提出要通过充分发挥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带头集聚效应,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第一时间融入各门课程,打造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课程思政金课。要积极探索新质学科赋能的融合路径,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未来技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以新视角、新内容、新方法为课程思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发展动能。她强调,要共同探索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新路径、新机制,深化数字化改革,造就培育高水平教师队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生动、更加深入地走进课堂、滋养学生心灵,打造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新高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上海力量和上大智慧。

于校长为首批八家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授牌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作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课堂”专题导学。他结合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分享了三点深刻体会。一要把握“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概念,我们要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作为将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三要把握“十五五”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从原则高度回答了怎么看与怎么办的问题,明确了“怎样发展”的路径和“为谁发展”的价值导向。赵勇表示,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旗帜鲜明”与“潜移默化”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与自身成长息息相关。将全会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是当前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深入学习领会、系统谋划推进。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还国志老师分享了他今年参加全国高校教学创新赛(课程思政组)决赛三等奖和市赛特等奖的宝贵经历。还老师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美育教育提供了指导。舞蹈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以美化人”的重要载体。他深入解读《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将伟大建党精神无痕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与时代精神。还老师始终秉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理念,带领学生走向国际舞台、深入社区,让美育浸润心灵,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程雪松教授分享了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经验。一是构建“党委主导、多方协同、教研一体”的工作机制,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二是打造“美育中国”思政大课,构建“救国、兴国、强国”三阶段教学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三是创新实践载体,开发“初心之旅”AR虚拟仿真实训,持续开展“摩登田野”艺术乡建实践,建立31个美育基地,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中心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特色,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探索出一条可借鉴的“艺术+思政”育人新路径。

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课程思政优秀实践基地负责人王志明教授分享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历经十多年深耕,团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并通过打造“场景化”思政实践载体、健全“全过程”育人保障机制,将“公正、精准、诚信”的职业道德融入实操全流程,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滴灌”。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工程伦理意识,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顾晓英教授介绍了2024-2025年度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项目成果,2025年中心出版了《培根铸魂》教研论文集,录制了“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微课视频。

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岳涛聚焦海洋智能重点领域探讨如何在高校综合改革大背景下深化课程育人。未来技术学院以海洋智能为核心,聚焦未来智能无人系统,与计算机、通信等学院密切协同,着力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领军人才。学院创新实施全程导师机制,新生通过“选书识师”匹配全程导师。学院构建“问题牵引”动态课程体系,将前沿项目嵌入教学,推动学生从“兴趣驱动”向“使命驱动”转变,通过参观国家重大工程、参与重点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

获得上海市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特等奖的两位教授依次进行教学展示和经验分享。悉尼工商学院党委书记吕康娟动情地介绍了获奖课程“管理与组织”的建设历程。该课程是学院首门引进的境外课程,有20年教学实践,已实现了从全盘引进到本土化创新的跨越。在教学过程中,她率领团队深度融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通过真实案例解析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实现了“国际化标准”与“本土化实践”的有机统一。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宋亦诚介绍了获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特等奖的“工程力学C3”建设情况。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突破单一力学视角,建立综合考虑国力、成本与社会需求的系统思维。宋老师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主编写AI小程序验证计算结果,通过3D打印开展“轻量化与高承载”矛盾攻关,在中国空间站薄壁圆筒等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工程安全意识,让学生在“破旧立新、精益求精”的自主探索中深化专业认知。

上海市教科院德育研究院宗爱东研究员分享了对于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几点思考。首先,他强调教师是课堂的“灵魂”,课程思政要取得实效,教师必须成为自信的“舞者”和“主持+主讲”,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要强化“问题意识,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解决矛盾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第三,要注重跨学科研究,丰富课程内涵。最后,要加强体系化建设,通过建立科学体系支撑课程思政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

自由发言阶段。话筒在与会嘉宾间快速流转。大家从不同视角,围绕四中全会精神进课堂,加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展开交流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华东师范大学林德龙、复旦大学杨宏雨、同济大学黄世泽、嘉兴大学周世厚、铜仁学院宣杰等一一发言。上海师范大学翟学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罗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华、上海杉达学院梁帅、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王海燕等也交流了心得。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马亮、杨小明作了交流发言。

下午一点,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特邀专家,联盟校代表等前往宝山校区东区顾晓英工作室开展圆桌论坛,进一步探讨“面向未来,如何深入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未来课程思政建设需更加注重系统推进、跨学科融合与师生双向赋能,推进四中全会精神与各类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杨彩霞)

上一条:学校顺利召开上海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交流会

下一条:教务部举办2025年上海大学敬老月暨部门“回娘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