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上海大学20门课程被认定为2021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

创建时间:  2021/12/09  陈晓玲   浏览次数:   返回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1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沪教委高〔2021〕66号)。上海大学共有20门课程被认定为2021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其中优质在线课程2门,线下课程7门,线上线下课程7门,虚拟仿真课程2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示范性全英语课程1门。

序号

申报学院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课程负责人

职称

1

理学院

线下课程

数学探索与发现

通识课

王卿文

教授

2

管理学院

线下课程

财务管理

学科基础课

李远勤

教授

3

计算机学院

线下课程

软件工程

学科基础课

刘悦

教授

4

上海美术学院

线下课程

商业空间设计B

学科基础课

程雪松

教授

5

马克思主义学院

线下课程

开天辟地

通识课

忻平

教授

6

社会学院

线下课程

社会结构与分层

学科基础课

张文宏

教授

7

力工学院

线下课程

理论力学

学科基础课

陈立群

教授

8

力工学院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土力学

学科基础课

张孟喜

教授

9

生命科学学院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生命智能

通识课

肖俊杰

教授

10

新闻学院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广告学概论

学科基础课

薛敏芝

副教授

11

文学院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全球文明通论

通识课

张勇安

教授

12

外国语学院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英语语言学概论

学科基础课

唐青叶

教授

13

经济学院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国际金融

学科基础课

尹应凯

教授

14

机自学院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1,2)

学科基础课

顾申申

副教授

15

文学院

优质在线课程

中华古典诗词吟诵

新生研讨课

姚蓉

教授

16

力工学院

优质在线课程

BIM技术与应用

专业选修课

汪德江

副教授

17

悉商学院

全英语课程

市场营销(Principles of Marketing)

学科基础课

高丽

教授

18

悉商学院

社会实践课程

商业洞察与创新

学科基础课

帅萍

副教授

19

材料学院

虚拟仿真课程

聚合物改性加工全流程虚拟仿真实验

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

刘引烽

教授

20

理学院

虚拟仿真课程

从迈克尔逊干涉到引力波探测虚拟仿真实验

公共基础课

张义邴

研究员

本次学校被认定的课程数位居沪上高校第3位,市属高校第1位,是我校推进研究型挑战性课程教学以来在一流本科建设中取得的又一大进展,也是践行我校2020年本科教育大会精神的一大进展。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大学始终以建设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大学为己任。以新理念、新方法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依托我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重点支持基础扎实、成效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为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我校此次认定的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中,优质在线课程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式授课为主,以开放共享、建以致用为原则,充分借鉴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上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名师名家在线课堂,走出上大,辐射惠及全国学子。线下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增强课堂互动,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基于慕课、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结合我校实际与学科专业情况对课程进行重构与升级,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为目标,以产业应用为驱动,资源共享,通过“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社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示范性全英语课程主要指结合学校全英语专业规划,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跨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国际同类一流专业核心课程为参照,选用经审查合格的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作为主要教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先进,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外语水平高,形成示范辐射作用。

未来,我校将加快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推动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加大“金课”建设支持力度,提升每门课程的“两性一度”,完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优化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营造重视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上一条:学校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 第十三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颁奖会

下一条:生命科学学院在2021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斩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