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被嵌入寒假的冬季学期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大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五味杂陈的:三周后的大考,容易挂科的"硬课",塞满行囊的"回家作业",首度回家过年的喜悦和松散的假期节奏……
针对大一新生进校后第一个寒假容易忽视学业、导致考试成绩滑坡这一特殊情形,校领导高度重视,并会同相关部处、院系展开专项研讨,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课内外联动、教与学交互的针对性举措。
寒假前,教务处颁发《关于切实加强冬季学期大类课程教学管理的通知》并在节后的第9-10周安排了常规抽查。随机选抽课程70门次,涉及到23个开课部门,其中含基础课14门次,通识课56门次。总体上,大类相关课程的平时考核情况较好,绝大多数教师将各种考核手段贯穿在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要求中,通过强化课堂考勤、布置习题、文献阅读、小论文、讨论演讲等多元手段,做到在教学各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
计算中心"计算机技术导论(经管类)"课程,五个平行班均布置了寒假作业,不仅有共性的作业内容(虚拟机应用、nero软件的使用、装机实验等),每个老师还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专门为自己班级设计了一些课外任务(软硬件、杀毒软件的使用等)。针对计算机技术几乎零基础的学生,严颖敏等计算中心老师每个工作日办公室排班答疑,并且利用Bb或者计算中心自设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网络沟通,并且已做到所有课程借助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平时考核,还利用FTP、公共邮箱等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作业、测试题的收发、评分和交流互动。学生在给严老师的邮件中,真挚地感谢老师的无私教导,希望在这9周中自己"没有给老师带来过多的麻烦。"
"大学英语"课程的平时考核构成中,既包括了课堂考勤和综合表现,也包含口语发言,还包含课外作文和英语段落听写测试。白岸杨、陈莎等一批大英老师兢兢业业奋战在大类学生公外教学第一线,一摞摞的作业、星星点点的批改点评……他们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提灯的人",照亮着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成长之路。
理学院"微积分"、"大学物理"等课程组每学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主讲教师参与集体备课。进度、难度如何协调?寒假作业批阅、答疑如何分工?如何在"背对背"的冬季学期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教学质量数据?"大学物理"结合课程进步两度进行冬季学期期中考试,对每位修读学生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宋小龙等老师辛勤耕耘的"大物"乐乎圈子有着大类2013级学生万余次的点击和浏览,课外要求、咨询、答疑,没有时空界限的沟通方便了教与学的互动。
机自学院主讲"思考的艺术与技术"课程的汪西川老师承担了通识课对接国家视频公开课的1+X试点项目,他每节课后均给出相关阅读文章,提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他还布置学生收看相关视频公开课,设置飞信群讨论、设立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课堂演讲。土木系秦爱芳老师的"建筑的力学之美"、材料学院颜世峰老师的"高分子材料与环保健康"、法学院金成华老师的"生命伦理与法律"、社区学院谢宝婷老师的"发现你的潜能"等通识课课外作业内容都很丰富,内容注重考虑贴近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文学院"唐诗审美"主讲教师李翰则利用Bb平台发布寒假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唐诗及相关参考书目,节后开学时按小组准备演讲主题,要求学生背诵作品准备默写,写出课程论文。任课教师运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既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对班级学生学习的管理效率。
平时考核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作业布置,更关键的还在于教师批阅和点评的及时和到位,令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本次平时考核的抽查发现,大多数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或小论文批阅认真。理学院"地球上的高能物质"任课教师许晓明认真划出学生小论文的要点,给予细致的评分,并作认真记录。文学院"唐诗审美"任课教师李瀚对寒假分组作业进行考查评价,对学生演讲的内容作了概括和点评。影视学院"网络社会崛起"任课教师尤游布置的作业着重激发学生思考,并将思考融入2500至4000字的课程论文中,择时随堂交流,学生收获较大。
1. Step By Step.第六和第七两个单元,并就困难的部分答疑。
2.新标准,除了已经听过的部分,把本学期其余的单元中所有的inside view部分先做完,第六单元全部做完。
3. Total English自学第六单元,并复习四五六三个单元中的"Key Vocabulary",
4.准备一个口头报告,包括三个问题:What made us choose our topic? What is the biggest difficulty when doing the survey? What have we got in the survey? 开学第一周要做个报告。
1.推荐小说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2.推荐科幻小说一本"Brave New World",
3.推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为了实践钱伟长校长"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的教育理念,社区学院与开课院系开展课内外联动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寒假前,社区学院再次地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旨在联合家长共同营造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假期间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环境,实现家校合力育人。这是三年来,学院继家长学校之外,始终坚持的又一家校联系举措。在学院信件的基础上,各辅导员还创造性地将学生个性化信息反馈给家长。负责经管基础班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郁丽洁老师在每年寒假前给家长的信件上都有新创意。2012年,她以"双信"的形式给家长致信,即学生的家信连同学院的信件一并寄给家长,学生的家书写得情真意切,家长普遍反映能够感受到学生入校以后的明显变化。2013年,她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给每一位家长写信,告知在校表现,以及对学生生涯发展的建议,很多家长都被她的仔细热情所感动。2014年,她在信件之外附上名片和温馨贴士,将联系方式、选课时间、放假时间、作业量等内容寄给家长,切切实实地与家长一起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
寒假前,在理学院"微积分"、"大学物理"课程组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社区学院聘请资深数学教师俞国胜主讲多场"微积分"讲座,请了姜勤等老师主讲习题课,还组织了针对理工、经管大类学生的"微积分"和"大物"测验,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督促他们利用寒假时光,有针对性地查找知识盲点,增强学习实效。学院还按寝室统计学生成绩,对参测学生在秋、冬学期两次测验的进退步情况作详细分析,特别关注"同差"学生寝室。辅导员深入寝室,与学生沟通交谈,帮助每一位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层面分析得失,制定寒假复习计划。学院以学工组为单位,以"培养合格的一年级学生"为目标,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学风建设活动:习题课、寝室结对、互帮自学小组等学风促进因子纷纷成型。其中,颇有成效的是理工一组举办的"励志"成长训练营。训练营由考试中有挂科或者绩点较低的学生组成,采用讲座、团体活动与深度督导相结合的方式,集合院领导、辅导员、社工研究生力量,对52名学生进行集训,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学会时间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寒假中,为了解答学生的学业难题,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深入思考,社区学院、理学院、计算中心搭建了"微积分"、"大学物理"、计算机类课程寒假网络答疑平台,借助乐乎圈子、电子邮件、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理学院宋小龙、王培康和王晓霞三位老师,以及计算中心所有为大一学生开课的任课教师在寒假期间,甚至在新春佳节之际,还关注学生的网络提问,及时答疑解惑,得到了学生"点赞"。
学院还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在假期间发挥青春正能量。不少同学从辅导员布置的寒假作业中感受到了成长与快乐。与理工类多门"硬课"不同,看似柔性的人文课程不需要那么多算式作业,但同样需要学生学会把书本知识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人文经管组的"五个一"作业——读一本好书、干一件好事、听一场好报告、做一次采访、参加一次社会实践,让不少学生收获颇丰。学生中有的坚持寒假期间至上海火车站和地铁做志愿者,有的为新疆和田地震灾区人民募捐、有的为父母烧一顿饭……从这些事中,他们感受了感恩、包容、奉献等多种人生体会,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返校后提交的一张张洋溢着纯真笑容的照片、一篇篇充满着深情感触的心得,传达了他们的青春和担当。
开学以来,社区学院一直提醒学生注意冬季学期教学情况的特殊性,一以贯之地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主要手段,及时配置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基础课教师面对面值班答疑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真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