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周二)下午,教务处王光东处长、顾晓英副处长以及学校大类通识委员会工作组专家张丹华、阚树林、盛万成、狄其安、彭章友,经济学院孙一平老师来到文学院A602,出席"深化大类招生通识教育 文学院后三年人才培养体系调研会"。文学院党委书记竺剑、执行院长董丽敏教授、副院长曾军教授、中文系副主任蔡锦芳、历史系宁镇疆和部分教师到会。会议由顾晓英主持。
首先,文学院执行院长董丽敏致开幕辞。她简单介绍了文学院发展现状,理性分析了目前制约发展的几个难点问题。副院长曾军就文学院后三年人才培养方案情况作了汇报,并对文基班情况进行了分析。中文系副主任蔡锦芳教授与历史系宁镇疆教授分别对两系过去三个学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对比,谈了2013级本科生后三年课程改革与调整设想。
后三年如何贯彻通识教育精神?大一和后三年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衔接?通识教育目标如何一以贯之?与会人员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校通识教育委员会专家们就通识教育的内涵、上海大学通识教育总目标凝练、课程设置和具体教法中如何挖掘文化意涵、如何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石头"实践关系、如何加强教师的认识认同、学生的认识认同以及管理制度上的激励和规范、打通院系之间的课程墙、按照知识结构和思考能力结构来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等问题,发表了不同学科角度的见解。专家组教授充分肯定了文学院在学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中体现的辐射力和影响度,认为文学院的后三年人才培养计划理念符合学校发展方向,希望文学院继续大胆尝试,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前列。
最后教务处处长王光东教授作了总结。他指出,通识教育贯穿四年,必须要倒逼学院改变"因人设课"现象,希望文学院能借此契机,打造通识核心课,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专业课、学科基础课作为大学四年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要按照通识教育的目标进行调整。另外,希望老师们慎重考虑基础课的3+1方案,做好课内外联动教学改革。其三,建议文学院在通盘考虑大一和后三年的课程体系整体方案改革时,要处理好读书会、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继续做好启思书院。
本次现场调研会,聚焦深化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改革以及文学院后三年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增强了教务处、通识教育委员会专家与学院、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据悉,近期教务处将会同通识教育委员会专家组对各院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