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更多教师发挥出投身课程思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月23日上午教务处借B319——“八屏”智慧教室举办我校第32期教师教学沙龙暨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启动仪式。本期沙龙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市思政课“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主持。

法学院文学国院长,芦雪峰副院长,国教学院阚怀未副院长,图情档系副主任王丽华,教务处副处长(挂职)程远航等参与了沙龙活动。
来自各院系已获准2019年度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建设立项或有志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新进青年教师、院系领导和教学秘书等与会。整整三小时,78位老师将智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


管理学院青年教师马亮博士、经济学院资深副教授陆瑜芳老师和体育学院教授杨小明老师分享各自参与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心得体会,理学院教学院长、东方学者陈玺老师分享院系作为实施主体单位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组织人事部人事处副处长王志敏老师介绍了市教委青年教师支持计划,通报了学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若干新举措。

微课贤云CEO就如何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微课录制以及网上建课为题给老师们作了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超星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了慕课课程拍摄技巧与注意事项。公司工作人员以“创新中国”为例,介绍了学校网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演示了电脑端和移动端的师生互动。

上海大学是“大国方略”课程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系列”课程的发祥地,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已获评2018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而今,新建“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已被列为2019年上海市教委重点教改项目。学校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上,步伐也没有放缓。学校在2017年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试点高校,立项建设71门课程作为课程思政试点课程。2018年全校遴选“科技与伦理”、“经典华语电影”等课程,打造首批1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分属人文艺术、经管和理工学科领域,面向更多的学生播撒育人的种子。首批示范课程受到学生欢迎,精彩表现得到“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2019年4月学校召集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会,教务处会同教师工作部、宣传部、学工办、团委、人事处、考评办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根据上海“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共商举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主线,抓好课堂教学各关键环节,倡导教师自觉地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体现价值引领,以期形成课程思政整体效应。迄今,60门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已获立项。学校还引入尔雅通识课“中国人文历史地理”和智慧树“艺术与审美”在线课程,开了翻转课堂教学。去年9月,学校将已制作上线的校本课程“创新中国”、“经国济民”、“人工智能”和“时代音画”等课引入,探索信息化深度融入,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让更多大学生自信地拥抱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课堂革命。

附录:
首批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 课程负责人
管理学院青年教师 马亮:
“我们现在在讲中国故事,不仅是讲,也在参与,这对教师的学术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程思政落脚点是要为学生赋能。课程思政给了专业教师这样的机会,把你的所学和你对课程的认识通过课程思政赋能给同学们,积极、向上、向善。…… 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让大家可以看到,我本人的精气神足了,同学们参与度高、抬头率高、获得感高—‘三高’”。
核心通识课“爱情心理密码”课程负责人
经济学院资深副教授 陆瑜芳:
“教师如何在课内正确引导价值观呢?我们的口号是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建设、国家需求相结合。一是通过对爱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描述和分析,深入剖析爱及爱情的内在心理原理和发展规律。二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使学生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三是要求学生通过调研和课外自学等,收集革命前辈不同类型的爱情故事,结合课堂课外的理论学习,分析革命前辈的爱情心理和婚恋实践。”
“奥林匹克文化”通选课负责人
体育学院教授 杨小明:
“体育运动是运输美德的搬运工。课程让学生了解奥林匹克历史及文化,学习优秀选手拼搏进取、团结合作、坚忍不拔等精神品质,可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2009年我担任我们学校夜跑协会的指导老师,每周2、3小时,大概晚上7:45坚持带大家跑步,坚持了10多年。我认真设计课程规划,参加课程思政工作坊,学习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搜集和宣讲体育感人故事,从中获得感动和鼓舞;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夜跑社跑步活动,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品质;邀请体育达人进课堂,分享体育运动经历和感悟,影响和感染学生。我还出版了专著《体以载德》,发表了关于道德教育的文章。”
人事处副处长 王志敏:
“2017年起,市教委要求青年教师围绕课程思政和自身研究方向,紧密关联校人事处对项目的考核要求也做了一些调整。第一年,要求青年老师参加学院的课程思政旁听,以及学校示范课,比如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和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的旁听。也可以参加教师教学沙龙和工作坊。第二年,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案设计,包括参加团队的课程设计,包括案例搜集,大纲修改,撰写课程思政教学论文。条件允许的话,以后会设立一些青年教师的说课比赛等。”
聂清副校长(出差途中微信问候):
“分享、切磋、向先进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是不忘初心。感谢所有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之路上砥砺前行,自我完善提升的教师。”
贤云王云开:
“如何在镜头面前进行很好的呈现。首先,我们要做准备工作。在线课程,通常来说分为慕课、微课。如果要做慕课,各位老师主要准备微视频+练习题+讨论题。微课教学设计要精彩,四个字总结就是短小精悍。老师们若去录课,必须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做好ppt,注意着装和化妆,熟悉录制场地;准备好演讲稿,演讲稿非常重要。站在镜头面前,你要注意眼神、语言和动作。……”
沙龙结束后,老师们纷纷发来感言:
孙覃玥老师:本次培训从专业教学的经验分享到组织工作到技术服务公司的建课经验分享,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打开了我的建课思路。若能在会议时间内可以跟参会老师有更多的互动过程,可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马亮老师:作为首批示范课的代表之一参加本次启动仪式,又一次感受到了学校方方面面对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效应正在显现,让人振奋。可以说,课程思政已经成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常态,也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新路径。
顾晓英老师:今天,我再次见证了大家从事课程思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期待不远的将来,课程思政之花不止在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点上,也在10门示范课上,还将在新一轮专业课程面上结果……金课打造,思政引领,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