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进一步提升大一年级公共基础课和通识类课程教学质量,1月12日,上海大学举办一年级公共基础课和通识类课程质量提升研讨会暨上海大学第58期教师教学沙龙。本次沙龙由教务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社区学院联合举办。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教务部副部长辛明军、教务部教学运行处处长徐学良,社区学院教学院长许斌,计算机学院教学院长李晓强和来自理学院、计算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学院、文学院、经济学院的公共基础课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及通识类课程任课教师代表、教务部教学运行处教师等30余人参会。教务部副部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顾晓英主持沙龙。

辛明军介绍了新出炉的《2020-2021学年上海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基本数据,通报了“五周一报”部分公共基础课和通识类课程课堂听课情况。他还简要介绍了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要求与学校迎评准备工作,给相关学院提出工作建议,提前将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作好梳理,落到实处。

“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顾晓英结合新形势,回顾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历史和学校十年通识教育发展历程,用数据和图表展示历年大类学生评教情况。她勉励教师们务必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价值引领,给学生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分析学情,研讨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提升及考核方案,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与会教师就大一年级“微积分”“大学物理”“化学”类课程、思政课、计算机模块课程等开课情况与学生学习情况等展开交流讨论。大家表示,本次沙龙交流信息量大,理念新,要求明,将更为主动地走近学生,对准课标,在院系、教研室、课程组等各级层面组织研讨,取得共识,以期提升课程质量。

公共基础课是本科生进校后必须过关的“硬”课。彭章友作了总结。他指出,我们务必深刻领会公共基础课和通识类课程要求,请各课程组持续做好课程建设,调研学生学情,改进内容,创新教法和考法。老师们可着重从三方面思考,一是课程质量标准,即教师应教到什么程度;二是教学方法,即教师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来支持课程质量;三是课程评价方案,即怎样考核学生学业。
2011年,上海大学正式推行以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培养,学校历来重视一年级公共基础课和通识类课程建设。教务部门联合社区学院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每年组织大类新生面对面座谈,从中发现教与学的真问题,研讨问题,着力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推进提升课程质量。年后,教务部拟继续走访更多院系,深入了解教与学,问计于学院,问计于教师,将公共基础课程、通识类课程质量提升工作抓细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