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系):
近日上海市教委下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 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高【2020】30号)(附件1)。上海市教委将通过“先建设、重应用、后认定”的方式,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建设课程的基础上,遴选认定一批市级一流课程,并将于近期启动2020年市级重点建设课程的申报。请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学院(系)积极做好推荐申报准备工作。
一、申报类型
申报类型包括在线课程、线下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全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等各种类型课程。具体详见《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二、申报条件
1.教学理念先进;
2.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
其他申报条件以上海市教委的正式申报通知要求为准。
三、申报额度与经费
根据上海市教委的预通知,本年度我校申报额度是40门。
原则上每个学院(系)申报不超过3门。学校将根据立项项目的实际需要予以经费支持,最多不超过5万元/项。
四、建设要求
课程建设应体现《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申报课程申报表中的“预期效果和考核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建设期内至少面向全校开设一次反映建设成果的公开课;
2.入选学校申报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推荐名单;
3.入选校级(含)以上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名单;
4.课程负责人获得教学奖励称号;
5.出版教材;
6.发表与所申报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教改研究论文。
其中第1项必须包括,第2~6项至少选1项。
正式申报工作安排待上海市教委发布文件后另行通知。
附件: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 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高【2020】30号)
2.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3.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申报书
上海大学教务处
2020年6月5日